代码国度:「Code is Law」简史
清晨,雾气笼罩的旧金山湾区,办公室里,荧幕的蓝光映照着开发者疲惫的面容。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滑动。这是合约部署前的**检查,每一个分号,每一处边界条件,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细节。
Telegram 频道突然沸腾。有人发现项目方违背了**中的**解锁承诺。
大洋彼岸,一位 meme 玩家的显示器上,无数条交易数据编织成网,勾勒出巨鲸们的行踪。DeFi 矿工们则在检查新矿的时间锁:"72 小时,"他们点点头,"安全。"
Discord 里,某个 DAO 的注册争论正酣。而在这纷争之外,一个 AI Agent 正默默将自己的每一步推理过程写入区块链。
这是 2024 年加密世界的一个普通清晨。表面上看,这些场景毫无关联,但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相连。那就是对"Code is Law"的笃信。
在这个由代码构筑的世界里,代码是法律,是信仰,是**的仲裁者。这条规则,如同一条无形的链条,将这个充满投机、理想、创新和混乱的圈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也是滋生无数故事的土壤。
但'Code is Law'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句话又是如何从一个警示,演变成了一种信仰?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 25 年前的那个秋天,回到哈佛法学院的一间办公室……
Code is law
1999 年 11 月的哈佛校园,秋意正浓。Lawrence Lessig 教授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因在微软反垄断案中担任中立法律专家而声名鹊起,再过十几天,他的新书"Code :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即将出版。
互联网大潮在 90 年代席卷美国,早在几年前,Lessig 就在思考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传统社会中,行为受到法律、道德、市场和物理规律的约束。但在网络空间,这些约束似乎都变得模糊了,但有另一种约束似乎更为直接,系统管理员们通过设置权限来控制用户的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威胁惩罚来实现的,而是直接决定了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在 Unix 系统里,如果你没有权限,你就是打不开那个文件,」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这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更根本的东西。」
在他面前的笔记本上,画着一个简单的示意图:TCP/IP 协议的分层结构。书稿里写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设计,协议并不关心数据包的内容,也不问你是谁。它只在意一件事:按照协议规则传输数据。这种'无许可'的特质,让互联网成为了一片自由的土地。"
但 Lessig 也敏锐地注意到,在 TCP/IP 这片自由土地上,正在长出新的围墙。亚马逊可以关闭你的账号,AOL 可以阻止你的登录,Google 可以决定什么内容该被看到。那些建立在开放协议之上的商业平台,正在创造新的控制方式。
新书的**章被命名为 Code is Law,但这句话在并非赞美,而是警示。Lessig 担心,如果让商业巨头和政府控制了代码的编写权,他们就能控制整个赛博空间。
「每个时代都有其潜在的监管者,威胁着自由,我们正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时代,这个空间同样有一个监管者,而这个监管者也威胁着我们的自由。这个监管者就是代码。它决定了保护隐私的难易程度,以及审查言论的难易程度。它影响信息的获取是普遍的还是分级的,决定了谁能看到什么,或者哪些内容会被监控。在许多方面,只有当我们开始理解代码的本质时,才能逐渐意识到网络空间的监管。」
两个月后,纽约时报发表了这本书的书评,里面写道:
「这些讨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构成这些讨论的前提却不稳固;Lessig 并没有提供多少证据来证明隐私和自由的丧失正在互联网上发生。」
呵呵。
某种意义上,Lessig 预见到了未来。但他没有预见到,他的警告很快就会转化为一面旗帜。在硅谷的**里,在密码学家的书**,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前,一群人正在酝酿一场革命。他们不会被代码奴役,而是要用代码来重建自由。
Smart Contract
1994 年,华盛顿。密码朋克的一员 Nick Szabo 正在他简陋的公寓里写作。屏幕上是一篇关于"智能合约"的论文。Szabo 的公寓里堆满了法律和计算机科学的书籍,作为一个同时钟情于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法律的确定性与计算机程序的**性结合起来。"想象一个自动售货机,"Szabo 写道,"这就是最简单的智能合约。它不需要法官来执行合约,不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规则就写在机器的程序里。"
"传统合约存在太多问题,"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履约依赖人的意愿,争议解决需要漫长的诉讼。但如果我们能把合约编码成程序,它就会严格按照预设的规则运行。不需要法官,不需要律师,只需要代码。"
记者质疑,人们凭什么相信代码?Szabo **神秘的笑容:"因为代码不会说谎。它不会被贿赂,不会被威胁,也不会随意改变主意。它只是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Szabo 详细阐述了智能合约的构想:
「智能合约是一种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化交易协议。智能合约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满足常见的合约条件,**限度地减少恶意和意外的例外情况,并**限度地减少对可信中介的需求。我认为,大大**执行某些合约的交易成本以及基于智能合约创建新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可能性是巨大的,但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然而,实现这个愿景的技术基础尚未出现。Szabo 和其他密码朋克们还需要等待很多年。
Bitcoin
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个平静的万圣节傍晚。Satoshi@gmx.com发出了一封改变历史的邮件。主题很简单:《Bitcoin P2P e-cash paper》。
这封发送给密码学邮件组的邮件称:"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点对点,无需可信第三方。"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被挖出。在这个系统里,没有人可以违背代码规则。"Code is Law"从 Lessig 教授的警示,转变为密码社区的理想,**在比特币中找到了**个完整的实践。
Ethereum
2013 年秋,多伦多大学的一间咖啡馆。Vitalik Buterin 正在笔记本上画着示意图。作为比特币杂志的编辑,他深入研究过比特币的每一行代码。但他认为,比特币的设计过于保守。"比特币证明了基于代码的治理是可能的,"他对同伴说,"但为什么要把它限制在货币转账这一个场景?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图灵**的系统..." 这个想法很快发展成了以太坊的**。Vitalik 设想了一个"世界计算机":**人都可以在上面部署智能合约,创造各种应用。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疯狂的,"一位早期贡献者回忆,"我们要建立一个**由代码治理的平台,让**人都能在上面运行程序。风险太大了。" 但这正是"Code is Law"理念的升级:不仅平台本身由代码治理,在平台上运行的每个应用也都遵循同样的原则。
尼克·萨博十多年前设想的智能合约,终于找到了实现的土壤。一个去**化的应用生态系统开始形成。从简单的**发行,到复杂的金融协议,再到去**化的自治组织(DAO),不可更改的代码开始接管这个世界里越来越多的场景。
The DAO
2016 年 4 月,瑞士,Slock.it 团队正在大家介绍他们的野心勃勃的计划:The DAO,一个**由代码治理的去**化投资基金。
"想象一个没有董事会、没有 CEO 的基金,"创始人 Christoph Jentzsch 解释道,"所有的决策都由**持有者通过智能合约投票决定。这就是'Code is Law'的**实践。"
The DAO 的**开启了。在短短 28 天内,它募集了 1.5 亿美元的 ETH,创造了当时**的**记录。"人们相信代码,"一位早期参与者说,"智能合约是公开的,每个人都能检查。这不是依赖人的承诺,而是依赖不可更改的代码。"
然而,这个看似**的代码中隐藏着致命的漏洞。2016 年 6 月 17 日凌晨。一位匿名黑客发现了 The DAO 合约中的递归调用漏洞。通过精心设计的交易,他开始将 The DAO 中的 ETH 转移到一个子 DAO 中。"理论上,这**符合合约的规则,"一位安全研究员解释,"黑客没有'**'代码,他只是利用了代码允许的操作。从'Code is Law'的角度看,这是**'合法'的。" 然而,当超过 364 万个 ETH 被转移后,整个以太坊社区陷入了**的危机。
"如果'Code is Law',那么这次攻击就是合法的,"一派坚持,"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结果就改变规则。这违背了去**化的根本原则。" "但代码是为人服务的,"另一派反驳,"如果代码导致了明显不公的结果,我们有责任纠正它。" 激烈的辩论持续了数周。**,Vitalik 和以太坊核心团队提出了一个硬分叉方案:回滚区块链,让被黑客转移的资金回到一个新的合约中。
这个决定引发了更大的争议。部分社区成员坚持原有链,形成了以太坊经典(ETC)。这不仅是链的分叉,更是理念的**。「对于很多人来说,Code is Law'的纯粹理想破灭了,"一位早期以太坊开发者感叹,"我们意识到,代码**不可能**。"
Code is Law 吗?
2020 年夏天,加密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热潮:DeFi Summer。各种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ave 的闪电**,Curve 的稳定币交易,Yearn 的收益聚合... 每一个项目都在用代码重新定义金融的可能性。
但在狂热中,风险也在累积。「记得那个 YAM 吗?"一位 DeFi 矿工回忆,"代码里的一个小错误,导致治理机制**失控。这提醒我们,'Code is Law'是把双刃剑。代码出错的后果,可能比人为错误更严重。"
2022 年初,随着 Web3 理念的普及,DAO 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每一种都在探索去**化协作和治理的新可能。
"最初我们以为 DAO 就是通过 Token 投票,实现用代码治理组织"某个 DAO 的一位成员回忆,"但很快我们发现,现实比代码复杂得多。看看每个主要 DAO 的治理过程,表面上是通过智能合约执行,但真正的决策往往发生在 Discord 或论坛的讨论中。这些不依赖代码的政治性协调,实际上才是 DAO 运转的核心。"
"代码确实是法律,但不是**的法律,"某个 DAO 的一位核心成员说,"它更像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部分 - 社区讨论、专家意见、现实约束等协同工作。"
就在 1 个月前,NounsDAO 的 662 号提案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在大部分 DAO 是主要依赖人的协调而非代码来运转时,NounsDAO 已经实现了几乎只靠智能合约代码来运转。然而 662 号提案却提议在怀俄明州注册 DUNA 实体,拥抱链下的法律体系。
这引发了社区激烈的争论。"我们参与 NounsDAO 的初心是因为它证明了一个**由代码治理的组织是可行的!"一位成员愤怒地说,"现在你们要用法律体系取代代码,这不是在向传统体系投降吗?"
"我们不能**现实世界不存在,"一位提案支持者说,"DAO 终究要在现实世界中运作。适当的妥协不是背叛理想,而是让理想可持续。"
支持票**却坚定的增加,提案通过了。
几乎同时,一个新的参与者加入了加密世界:AI Agent。
在'Code is Law'的世界里,AI 找到了最理想的栖息地。这里的规则是确定的,可验证的,不受人为干扰的,最重要的,不区分人类或 AI 的。协议们只关心是否符合预设规则,AI 可以自主交易、提供服务、参与治理,所有决策和行动都可以用代码完成。
在代码即法律、算法主导价值的加密世界中,AI Agent **次从一段代码,变成了一种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 AI Agents 加入,加密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态:人类和 AI 在同一套代码规则下互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协作模式。
二十五年
再过 12 天,就是《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出版 25 周年。
25 年的跨度里,"Code is Law"走过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它从一个针对数字集权的警示,转变为密码朋克反抗的旗帜,又在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调整和进化。这个概念的演变,映照着我们对数字世界认识的深化:
最初,Lessig 警告我们代码可能成为控制网络空间的工具。这种担忧今天看来依然深刻 - 科技公司通过算法影响用户,而在 AI 时代,一个不安全的模型,更是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然后,密码朋克们将这个警告转化为行动。比特币证明了另一种可能:代码不仅可以限制自由,也可以保护自由。
The DAO 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纯粹代码治理的局限。但这次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让我们开始思考:代码和人类社会应该如何互动?
DeFi 的兴起带来了惊喜:在特定场景下,代码确实可以比传统规则更有效。自动做市商、闪电**、无许可借贷,这些创新显示了代码治理的独特优势。
DAO 的演进**启发性。从教条式的"唯代码论",到寻求与现实世界的平衡,这个过程折射出一个重要现实:至少在目前,代码还无法取代所有其他规则,而是要与之共存、互补。
AI 的加入则开启了新的想象空间。当人工智能开始在链上自主活动,"Code is Law"可能获得新的维度。
窗外,旧金山的晨雾渐散。新的一天开始了。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无数个节点组成的区块链网络正在运转。智能合约像**疲倦的守护者,忠实执行着它们的使命;DAO 们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的治理实验;AI Agents 正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化,在代码构筑的世界里开辟出新的存在形态。
这是代码创造的新世界。它不**,但充满活力;它有缺陷,但不断进化;它还很年轻,但已显示出改变世界的潜力。它承载着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透明和公平的承诺,即使这个承诺还未**实现,但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这个承诺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或许就是「Code is Law」二十五年来最深刻的启示:它并非**无缺的教条,而是一场持续演进的实验,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由代码构筑的世界里,人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循者,更是规则的缔造者,人们所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在塑造着未来世界的模样。
原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wheel.com.cn/article/672856.html
文章标题:代码国度:「Code is Law」简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